贺卡是人们在遇到喜庆的日期或事件的时候互相表示问候的一种卡片,人们通常赠送贺卡的日子包括生日、圣诞、元旦、春节、母亲节、父亲节、情人节等日子。贺卡上一般有一些祝福的话语。
贺卡的产生源于人类社交的需要。由于贺卡是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往,而此种交往又往往以短句表达,一看亦言简意赅,久而久之,贺语就出现了程式化,讲究喜庆,互送吉语,传达人们对生活的期冀与憧憬今天。
起源唐太宗用贺卡给大臣拜年 每到新年和春节,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寻常百姓,都有向亲朋好友寄送贺卡的习惯。贺卡这一特殊的祝福介质,究竟是何时诞生的,为何会流传至今,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强调“礼”,礼曾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礼节中的许多内容是靠形式来表达的,比如贺卡。在个人重大事情或公共节日前呈送贺卡,一来形式庄重,二来提早通报对方,与人与己均为方便。故汉朝以来,贺卡作为传统形式一直延续保留,只是名称有所变化。
贺卡在我国的使用由来已久,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问候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这段记录源于一个有趣的故事:京城某年过年,有一个士人不想每家每户亲自去拜访,便想出一个偷懒的主意,自己先写好许多有祝福之意的卡片,再吩咐仆人每到一被访之家,便在那家门口放一张卡片,敲门后不等开门,赶快溜走,好让被访者以为他亲自来拜访过。
也许这个人一再偷懒,走漏了风声,结果有一户人家一听到敲门声,立马冲了出来,把那个“可怜”的仆人逮个正着。这被看作是“作伪”的行径。但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问候,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朋友他们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两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